李君,历史学博士,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兼文物保护技术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研究馆员,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大英博物馆等国际知名博物馆访问学者,多所高校行业导师、思政课教师。从业18年来,坚持多学科的钻研和多领域的探索,始终坚持对守护传承中华文脉初心的坚守与追求。4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于核心、专业学术期刊;2部学术专著,《清代基层社会亲戚关系——以档案为主的考察》是国内外首部研究清代基层社会亲戚关系的论著;设计钱币展示装置获得国家专利;8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70余万字《天津市志·文物博物馆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等专业文献撰写的沉淀,将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探索化作推动文博事业发展的实际动能。
主持策划“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岁华纪丽——天津博物馆馆藏二十四节气文物精华展”“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币览春秋——馆藏中国历代钱币展” “红色记忆——天津革命文物展”等受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等重点推介的数十场精品展览。近年来研究挖掘出新鲜上展文物总占比达到60%,例如“耀世奇珍”展新挖掘出青铜器全形拓助力展示;“红色记忆”展挖掘出很多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币览春秋”展更是天津博物馆首个钱币通史展。“岁华纪丽”展以文物各方面因素横纵延伸专题为逻辑,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与高校进行科研合作,用虚拟交互技术打破时空界限。
主持展厅展柜升级等预防性保护项目,同时将上世纪60年代出土有待整理修复的大批量文物及各类亟待修复文物进行整理、定级和制定修复方案等,并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拓展文保研究广度与深度。
文博人的担当不仅在于守护历史,更在于服务当下、照亮未来。李君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随天津市各领域专家团深入和田地区,为边疆文博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并通过交流访问、国际会议主旨发言、担任多家高校行业导师、思政课教师等方式,助力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