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浙江自然博物馆精心推出了“奋蹄踏雪迎春风——马年看马”“海洋瑰宝——珊瑚展”和“我们身边的矿物”三个原创性展览以飨观众,这既是为丰富和活跃百姓的春节假日活动,也是借此表达对社会公众的新春马年祝福。当下随着人们对智性休闲娱乐的热情与关注,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愿景,节假日中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走进博物馆看看。博物馆以其平实亲和的姿态日渐融入百姓生活,参观活动成为了一种契合时代精神的流行风尚,一种融合意趣雅致的生活方式,博物馆也因此成为了公众体验人本思想、享受文明成果、培育科学精神的有益载体。
在当今政治昌明、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下,百姓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了呼应百姓需求,浙江自然博物馆在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推出精品陈列展览、创新科普服务方式上一直孜孜以求,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浙江自然博物馆关注生态主题,追踪热会热点,贴近百姓生活,2013年推出了“金蛇狂舞——蛇年特展”“缙云县生态文明成果展”“BBC野生动物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展”等19个公益性展览,举办进出境临时展览“发掘!发现!跨越1亿年的岁月——日本福井县恐龙化石发掘25年纪念”等2个,为商场企业办展3个,组织“龙行浙江——浙江恐龙大展”“鸣虫特展”等7个临特展赴13个省内外博物馆展出,策划了8套科普图版下乡巡展115场次。这些展览选题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生动,配套的科普教育项目精彩纷呈,受益观众246万人次,充分发挥了浙江自然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生肖贺岁展“奋蹄踏雪迎春风——马年看马”
举办生肖贺岁展一直是浙江自然博物馆的一个传统项目。今年恰逢马年,推出“奋蹄踏雪迎春风——马年看马”展览正当其时。说起马,大家再熟悉不过,从老少皆知的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中洒泪挥别的乌骓马,到法国凡尔赛宫收藏的著名油画《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画中年轻的拿破仑骑在一匹前蹄扬起的烈马上,身披红斗篷,庄严英武。骏马与英雄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事实上,据考古发现,野马的驯化早在5000年前才开始,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日益密切,不仅为人类提供肉、奶等食物,还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运输、作战和劳动能力,促进了人类的迁徙、民族的融合、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及社会的进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马是忠诚刚烈、俊逸豪迈的象征。为了营造骏马奔腾的喜庆气氛,浙江自然博物馆在一楼大厅中央设计了“八骏迎春”的场景,引来了无数观众驻足留影。“马年看马”展览主要以马的进化顺序以及人类与马的关系为主线,通过栩栩如生的马化石、骨骼及姿态标本的展示、精细的信息图版及多媒体互动游戏等方式,不仅从科学的角度对马的家族、马的身体、马的品种进行了展示,还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阐释了马的用途、马的文化、马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次展览共展出了20余件马的标本,包括三趾马及普氏野马化石、家马骨骼、野马、斑马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一件雕塑马标本,它不仅保存了马外部结构,更通过解剖形象地展示了马的内部结构。观众可以从化石及骨骼标本的对比中,认识马进化过程中细微的变化,从雕塑马的形态中,了解马的身体结构,探寻马快速奔跑的奥秘。围绕本次展览,浙江自然博物馆配套设计了多样化和具有针对性的辅助性教育项目,如针对青少年朋友的科普活动“马年话马——马文化百科知识PK大赛”“马年画马——我的自然博物馆八骏图”“马年祈福”,推出了马系列文创产品胸章,丰富展览内容。
千年珊瑚万年红“海洋瑰宝——珊瑚展”
民间有句俗语“千年珊瑚万年红”,珊瑚自古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过诗句“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诗人歌咏的这种不长花叶的“绛树”即为红珊瑚。其实早在唐代以前,我国就已有雕艺精湛的珊瑚盆景,著名的历史典故石崇比富就是个例子。有《裴子语林》记载,西晋大官僚石崇与国舅王恺比富,抬出“三尺光彩溢目”的红珊瑚六、七枚使王恺折服不已。珊瑚尤其是珍惜的红珊瑚,走入人们的视野已有千年。
对于珊瑚这一海洋生物,观众既熟悉又陌生。我们都知道,珊瑚以其千姿百态、绚丽奇幻的色彩把海底世界营造得瑰丽奇艳。那么什么是珊瑚,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与我们人类有何关系呢?浙江自然博物馆推出的“海洋瑰宝——珊瑚展”,正好可以为大家答疑解惑。事实上,平时大家看到的珊瑚其实是珊瑚虫分泌的碳酸钙骨骼,大量的珊瑚堆积而成的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约有5万种的生物在此生活。珊瑚礁能抵御海浪对海岸的冲击,能减轻地球的温室效应,它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次珊瑚展主要从认识珊瑚、珊瑚家族、珊瑚与人类的关系这三个主题来介绍珊瑚,展出了本馆近几年收藏的部分珍稀珊瑚标本,这些珊瑚形态多样,色彩丰富,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中包括有重达千金的花鹿角珊瑚,直径两米的浪花鹿角珊瑚,象征吉祥富贵的红珊瑚,同时还展示了形态各异的活体珊瑚。该展览设计了较大的珊瑚场景,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真实生动、美妙奇幻的海底模拟环境,加之体验式的实物标本触摸、趣味的知识问答与游戏、循环的影视播放等,丰富了观众的参观体验,有助于提高观众的参观兴趣,加深对珊瑚的认识和了解。
天赐宝藏“我们身边的矿物”
人类研究利用矿产资源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的矿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希腊学者乔菲司蒂斯所著的《石头志》,它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质文献,记载的矿物有16种,分成金、石、土三类。我国最早的矿物文字记载可在中国先秦典籍《山海经》中找到,其中提及矿物产地300余处,有用矿物达七八十种,并把它们分成金、玉、石、土四类。目前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58种,矿产资源总量大,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
矿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矿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金、铜、铁、煤等,但我们却鲜有机会见识到这些矿物的自然真实面目,更不知道这些矿物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应用到了哪些方面。而“我们身边的矿物”展览最大特点即在此,它架起来人们认识矿物的桥梁。展览以矿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关联性为切入点,将远在人们视线之外的自然矿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了起来,拉近了人们对矿物的距离感。例如,中国制取砒霜历史悠久,而砒霜就是由矿物原料毒砂提炼而来,精美的紫水晶、黄水晶、绿松石被制成饰品深得人们喜爱,它们在工业界也有着广泛用途,还有备受艺术家青睐的篆刻或工艺雕刻原料鸡血石、青田石等。矿物展共展出131件展品,大多数为馆藏的矿物精品,展览从我们身边常见的矿物着手,从什么是矿物、身边的矿物、矿物与未来三个方面来阐述矿物相关知识。展览注重整体的展陈设计效果,矿物琳琅满目,绚丽多彩,让人目不暇接。为了展示矿物的荧光性,专门设计了荧光矿物展柜,通过长短波紫外光照射30余种常见矿物让其发出自然可见光,以便观众了解不同矿物的荧光特性。展览试图在视觉体验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引导大家更好地了解矿物、认识矿物、珍惜矿物。
(浙江自然博物馆 施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