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于两汉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皇室与门阀士族多崇奉佛教,佛教信仰一跃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佛教与中国文化碰撞与融合,对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佛教石刻造像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是长江上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东汉时期,佛教便传入四川,有学者认为是通过“南方足球彩票”(即蜀—滇—缅甸—印度的国际古道)传来。南北朝隋唐时期,成都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继建康、荆州之后又一佛教兴盛之地。万佛寺自近代以来出土的大量佛教造像,其中南朝造像古朴生动,融合异域风格,且有多件纪年造像,尤为珍贵;隋唐造像则造型优美,细腻生动,彰显盛世风采。近年,邛崃龙兴寺也出土了大量唐代佛教石刻造像、尊胜陀罗尼经幢等。这些发现为研究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在南方地区的传播以及南北佛教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特别是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佛像意义重大,享誉海内外。
此次深圳博物馆与四川博物院、邛崃市文物管理局联合举办“蜀韵佛光——四川南北朝隋唐佛教石刻文物展”,共展出成都万佛寺遗址、邛崃龙兴寺遗址出土佛像以及相关石刻造像60件,展现了当时四川地区佛教艺术的历史成就。此次展览也是深圳博物馆继“法相庄严——山西博物院藏佛教造像珍品”、“清新俊逸——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北朝佛教石刻珍品”之后又一次重要的佛教造像艺术专题展览。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观众能够足球彩票的了解南北朝隋唐时期西蜀地区佛教发展的历史脉络,感受南方佛教雕塑的艺术之美。
重点文物介绍:
1.佛头像 南朝(公元420~589年)
通高31.3厘米 宽21.4厘米
1937年万佛寺遗址出土
四川博物院 藏
青砂岩质,质地细腻紧密,保存较好,造像是一件圆雕佛头。此佛头结肉髻,脸型方正,前额宽平,长眉细弯,双眼微合,目光略下视,上下眼睑轮廓清晰,下眼线较平;鼻梁直挺,鼻翼两侧有阴刻线条;唇线分明,下嘴唇微收,嘴角微扬,呈微笑状,阴线雕刻出双下巴,双耳垂肩。头像面相饱满,神态慈祥,为万佛寺遗址出土品相较好的上乘之作。
2.菩萨立像 南朝(公元420~589年)
通高68.2厘米 宽36.7厘米
1953年万佛寺遗址出土
四川博物院 藏
红砂岩质,质地较疏松,该造像为一件圆雕菩萨立像,头部、右手、双腿膝部以下残。菩萨上身袒露,双肩披落有发辫;颈下佩戴环形项圈,一条披巾和璎珞自双肩垂下,在腹部前交叉,呈“X”形,此璎珞精致华丽,由大小不等的圆形、方形的珍珠、铃铛和珊瑚组合而成。下着裙,左腿微弓,右腿直立,形成优美的“S”形曲线美,表现出身体的动态美,姿态优美。
3.阿育王头像 南朝(公元420~589年)
通高32厘米 宽22.6厘米
万佛寺遗址出土
四川博物院 藏
红砂岩质,质地较疏松,有一定程度风化,造像是一件圆雕阿育王头像。此像肉髻上是粗大的螺发,头部螺发磨光;脸型方正,颧骨突起;前额宽平,细眉弯长,眼窝较深,双眼脸轮廓清晰,眼球突起,双目微闭,目光投向前下方;鼻梁较宽,鼻翼肥大,鼻翼线清晰;鼻下雕八字胡,双唇肥厚,略向内收,面带微笑,硕耳下垂。此阿育王头像有明显的犍陀罗雕塑风格。
4.观音菩萨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
残高38厘米 宽24厘米 厚15厘米
邛崃市龙兴寺遗址发掘出土
邛崃市文物管理局 藏
腰腹以下残失不存。头戴化佛冠,束高发髻,双目微敛,高鼻,嘴角微翘,两颊圆润,颈部有蚕节纹,双肩覆披帛,胸前戴缨络,右臂屈肘上举,左臂垂体侧,背部有头光残痕。造像面部饱满圆润,神态庄严静谧,雕刻技艺精湛,比例把握准确,属盛唐时期石刻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