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理大

媒体理大

因材施教 启智润心 共铸同心——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经验摘登

5月28日,由省民族宗教委、省教育厅主办的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培训班在昆明举行。培训班上,开展了全省示范学校经验交流会,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中学、楚雄彝族自治州金鹿中学、昆明市呈贡区民大附小、文山实验小学、昆明市第三幼儿园、蒙自市机关幼儿园8家示范学校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本次交流会学习借鉴各地在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我省全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升级版添砖加瓦。本报特摘录8所示范学校现场交流的典型经验,与读者分享。



云南民族大学




构建特色教育实践体系 打造“民大品牌”


一直以来,云南民族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社会、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坚持书记、校长带头讲授“民族团结进步”开学第一课,构建“123456”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从顶层设计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和实现路径。专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研室,开设全校公共必修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积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材、讲义编写工作。编写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与实践》《世界民族问题概论》等校本教材。在全国率先招收“民族团结”方向硕士生;积极筹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科及专业建设工作。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团队”被认定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多元融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教学成果获国家民委、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民族学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水平排名进入全国前8名。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共同体”大讲堂,并建设了“民族学、人类学(中国)数据库”项目。


通过构建创建工作长效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化、创建活动载体化、宣传教育信息化、典型引领示范化、监督检查常态化的实践体系,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民大品牌”。学校与云南8个自治州的博物馆以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深入社区、学校、乡村振兴联系点等开展活动,形成了校内校外联创共建的良好格局。


大理大学




汇集智力量 润育细无声


长期以来,大理大学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


夯实课堂主阵地,用好主题馆及滇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举办“行走的思政课”;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作用,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举办汉字听写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国梦”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等,增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大理大学讲堂、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红色中国”讲坛等系列活动,邀请全国、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专家学者为师生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支持大理白族自治州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讲师团”。


夯实课堂阵地打造大理大学特色的具有民族团结与共同体意识内容的课程体系。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形势政策课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现有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类通选课程17门,还开设了《云南民族文化探秘》《大理文化概论》等10余门民族文化类选修课。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教材,开设全校通识课、专业选修课。并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文化研究院等学科设置优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同时,积极开展民族体育、民族舞蹈等方面的教学、研究、竞赛活动。举办“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总结提升”全国学术研讨会等10多次全国学术会议论坛,汇聚专家学者智慧力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蒙自市机关幼儿园




孕育民族团结“金种子”


多年来,蒙自市机关幼儿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幼儿教育实践。提出“12345”工作思路:“1”是建好一个基地园,“2”是推广两套民族操,“3”是利用好三个工作坊,“4”是开展好四门特色课程,“5”是新建五个传统文化传习游戏区。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幼儿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渗透在课程开发、活动内容、实施路径选择和幼儿一日生活学习当中。探索出了“1+N+Y”的课程模式,以地方统编教材《幼儿智慧游戏课程》为蓝本,以“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为课程主题来源,充分挖掘利用园本、域本教育资源优势,突出传统文化传习、劳动教育、节日节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继续全方位开展课改实践。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工作原则。通过一系列民族团结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教育幼儿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以中华文化和本土资源为背景,以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生成班本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蒙自印象——地标文化”“趣味石榴”“细嗦过桥米线”等,让幼儿从小增强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开设了涵养笔墨·中国水墨画/剪纸课程;养正毓德·传统武术课程;天籁童声·合唱课程;民族神韵·舞蹈课程。通过直观、有趣和可感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并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此外,幼儿园还利用当地博物馆、非遗文化传习馆等组织开展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种形式开展。


昆明市呈贡区民大附小




石榴花开育美好


昆明市呈贡区民大附小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将创建工作与党建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将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党建带团建和队建等内容融合,开展独具特色的“五旗、五徽、五歌、五认同”实践教育,促进各族师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党支部凝炼了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压实党建责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一体的党建格局,打造出了具有附小办学特色的“石榴花开育美好”党建品牌。充分发挥思政大课堂、小课堂等关键课程作用,增设民族校本课程,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强对全体师生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营造育人的良好氛围。


同时,学校秉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校本教研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此外,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书活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尊重和欣赏,使学生多方位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丰富课程内涵,拓展课程外延,大手拉小手,共同传递“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从你我做起”的观念和意识。


学校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创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做好引领示范工作。在建好办强学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名校、名校长、名师的优势,辐射带动区域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学校对口支援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和德饮县、昭通市彝良县等地区的基础教育,辐射引领人数累计上万人。


香格里拉中学




充分发挥师生主动创造性


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香格里拉中学从组织保障、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教育氛围、教育实践、示范辐射等6个方面推进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学校充分调动各科任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挖掘高中各学科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并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语文课上,师生在古诗词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英语课上,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政治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培育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家国情怀;历史课上,师生在熠熠生辉的历史长河中感悟和增进中华民族认同;地理课上,同学们跟着《航拍中国》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体育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跳起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锅庄……快乐的师生、欢乐的课堂,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走进每个孩子心中。


同时,积极营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浓厚宣传氛围。在校园内张贴和悬挂了中华文化标识,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风采和成果展板,各民族图片和介绍文字组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廊,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路灯,民族团结雕塑和文化广场,并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广场上的电子显示屏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大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宣传氛围。


此外,学校积极探索和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路径及载体,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引导学生自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爱者、建设者和捍卫者。


楚雄金鹿中学




校园种下“石榴籽”遍地绽放“团结花”


楚雄金鹿中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全过程,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班”,形成了全校各族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增进交流、和睦共处、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金鹿中学通过抓好“三个结合”,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课堂教育教学相结合,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科课堂之中,保障各年级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各学段课堂教学课时量不少于12课时。开展“深耕课堂 潜心教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说课竞赛活动,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继续走实走深。


学校深入挖掘教育优质资源,增加各种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创建社团20多个,组织周末留校学生学习民间舞蹈、民族技艺、民族乐器、民族歌曲、民族文化等知识,自主编排了融合民族特色的工间操、课间操、健身操,组队训练了多个啦啦操、行进打击乐、体育舞蹈、民族拉丁舞、老虎笙傩舞、羊皮鼓舞等团体,实现各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人才”的目标,让学生从情感上、思想上认同民族团结一家亲。


在操场、楼道等学生密集区域设立“民族文化宣传栏”“民族知识展板”“民族团结进步学生手抄报”,以更加直观、立体的视觉形象和符号标识,让“中华民族”这一极具自豪感、使命感的名称,深深烙印在各族学生心里。


昆明市第三幼儿园




主题活动触发儿童的共同体认知


幼儿园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儿童生活,引导儿童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去解读传统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中华民族优秀资源为主线,利用中国文化遗产、伟大历史人物等内容,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些优秀资源进行直接感知和实践操作,在体验中融入传承和创作,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课程建设的浸润交融。


昆明市第三幼儿园坐落在昆明市西山区书林街东西寺塔步行街旁,这条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两边矗立着唐代建造,清代重建的古塔,孩子们每天都穿梭在这条街道和两座古塔之间,古塔对于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两座古塔每天都映入了孩子们的眼帘,陌生的是没有孩子对身边的古塔有认知和了解。于是幼儿园开始有意识地带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触碰和发现古塔。


“走近东西寺塔”这一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从对塔发生兴趣开始,观察塔、绘画塔、建构塔、保护塔、了解塔,逐步丰富了孩子们对塔的建筑美学、历史文化等元素的层次性认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情感纽带逐渐在儿童的主动探索与教师的支持中不断被触发。


在园本课程的探究中,幼儿园不断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开发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经历、感知体验、反复触碰的过程中积少成多、细流成河、滴水穿石般地去积累对国家的认知、民族的认同、文化的传承。幼儿园就是这样以园本课程为载体,探寻并实践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以文润人、以德润心、以行润知。


文山实验小学




“和乐教育”和谐校园


一直以来,文山实验小学以文化为抓手,营造浓厚氛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校文化体系。学校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了边疆民族地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和乐”文化体系,以“和谐中国、和融民族、和美边疆,教师乐道、学生乐学、师生乐道”为育人目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主要特色,成果荣获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两项一等奖。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日常行为规范,多渠道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班队会、社会实践等活动统筹实施,每两周开展一节专题课。一、二年级学习《爱我文山》,三、四年级学习《中华大家庭》,五、六年级学习《民族常识》。学校还通过“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综合服务平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微视频《多彩民族相册》,同时积极开展观后感征文比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学校在每周四下午开设了木刻版画、蜡染、泥塑等校本课程80余门,学生通过校本课程了解更多的民族民间艺术;学校还把自编的民族舞课间操和传统项目打陀螺、踢蹴球、跳海牌等融入体育项目,充分发挥了文体活动的德育功能。


学校深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优秀文化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爱我文山》。学校采集各民族音乐元素,编写了《民族音乐校本教材》,现在作为循环教材在学校推广使用。学校探索建设数字化民族文化主题教育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经典文化,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以公益行动为平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已经覆盖1所州级基地校、19所县级基地校、69所项目校,让2000余名教师、近4万名学生受益,通过“中国好老师”项目形成了“和乐教育”生态圈,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南疆绽放“和乐之花”。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mxXrOaV8bHGaBAr-xAw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