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信息公开» 本科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质量

大理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前  言

大理大学是省州共建的高等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大理医学院、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两校合并组建成大理学院,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更名为大理大学,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经过45年的办学积淀,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生物医药研发、民族文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为优势,留学生教育为特色的综合大学,是云南省非省会城市中最早开展本科教育并最早取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在云南地方高校中的“领头雁”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巩固。

学校设有教学学院19个,附属医院10所,全日制在校生22000余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5个。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现有本科招生专业65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药学专业获云南省“增A去D”行动一流专业建设支持。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9门。

学校汇集了“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100余人。现有“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0余个,省部级创新团队9个。

近5年,学校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足球彩票人文社科项目200余项。在《自然·通讯》等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30余项。

长期以来,大理大学坚持“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省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服务定位,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成效不断显现,办学特色日益彰显,为扩大大理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大理的国际知名度,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根植滇西办学,为滇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办学45年来,学校秉持“改变滇西缺医少药、教育落后状况”的初心,紧密结合云南省及滇西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不断挖掘学科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累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起作用”的高素质人才20余万人。其中,80%留在滇西等地区,60%在滇西教育、医疗一线,为促进滇西边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和谐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是主动服务地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学校坚持“一山一水一族一史”的科研理念,致力于生物医药研发、民族文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滇西特色药用植物开发、地方病防治研究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校构建了支撑云南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生物医药学科群”和促进滇西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民族文化学科群”,有力支撑了滇西产业发展和边疆稳定。

三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探索了新实践。多年来,学校秉承“融四海文化、铸大学精神”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国际交流合作,2006年被列为云南省首批“走出去”战略试点高校,2008年被确定为“云南省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教育国际化特别是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和特色。目前,学校与境外50多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07年在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设立了“DHY汉语中心”,2017年在泰国帕那空皇家大学建立了“海上丝路孔子学院”。2018年被确定为“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现在4个澜湄国家(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建立7个“境外汉语教学实践基地”和2个“华文教学实践基地”。

2002年,学校开始面向东南亚国家招收来华留学生。2005年起招收印度等南亚国家临床医学留学生。目前,学校有来自20余个国家的全日制留学生1100余名。据足球彩票数据统计,学校本科学历留学生人数长期位于中国西部高校前列。据上海软科发布的按学生国际化指标排名“2019中国最好大学”,学校位列全国第13位,云南省第1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云南省发展定位,聚焦“一流大学、最美校园”建设目标,以“一引领三融入五突破”为中心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优势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改革发展,实施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铸校战略,坚定信念、守正创新,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在南亚东南亚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大学。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思维视野开阔,个性发展充分,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省区,辐射南亚东南亚。

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推进留学生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65个(详见表1),涵盖医学、教育学、农学、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2个、法学3个、教育学4个、文学9个、理学6个、工学12个、农学2个、医学12个、管理学7个、艺术学8个。

表1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制

学科

1

020101

经济学

4年

经济学

2

020104T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4年

经济学

3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4年

法学

4

030101K

法学

4年

法学

5

030102T

知识产权

4年

法学

6

040106

学前教育

4年

教育学

7

040107

小学教育

4年

教育学

8

040201

体育教育

4年

教育学

9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4年

教育学

1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4年

文学

11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4年

文学

12

050201

英语

4年

文学

13

050216

缅甸语

4年

文学

14

050220

泰语

4年

文学

15

050261

翻译

4年

文学

16

050262

商务英语

4年

文学

17

050301

新闻学

4年

文学

18

050303

广告学

4年

文学

19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4年

理学

20

070301

化学

4年

理学

21

071001

生物科学

4年

理学

22

071002

生物技术

4年

理学

23

071102

应用心理学

4年

理学

24

071201

统计学

4年

理学

25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年

工学

26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4年

工学

27

080703

通信工程

4年

工学

28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年

工学

29

082503

环境科学

4年

工学

30

082601

生物医学工程

4年

工学

31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4年

工学

32

082801

建筑学

5年

工学

33

080904K

信息安全

4年

工学

34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4年

工学

35

080504T

储能科学与工程

4年

工学

36

101011T

智能医学工程

4年

工学

37

090102

园艺

4年

农学

38

090301

动物科学

4年

农学

39

100701

药学

4年

医学

40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4年

医学

41

101005

康复治疗学

4年

医学

42

101007

卫生检验与检疫

4年

医学

43

101101

护理学

4年

医学

44

100201K

临床医学

5年

医学

45

100203TK

医学影像学

5年

医学

46

100204TK

眼视光医学

5年

医学

47

100207TK

儿科学

5年

医学

48

100301K

口腔医学

5年

医学

49

100401K

预防医学

5年

医学

50

100703TK

临床药学

5年

医学

51

120204

财务管理

4年

管理学

52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4年

管理学

53

120902

酒店管理

4年

管理学

54

120409T

公共关系学

4年

管理学

55

120901K

旅游管理

4年

管理学

56

120201K

工商管理

4年

管理学

57

120702T

标准化工程

4年

管理学

58

130201

音乐表演

4年

艺术学

59

130202

音乐学

4年

艺术学

60

130310

动画

4年

艺术学

61

130402

绘画

4年

艺术学

62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年

艺术学

63

130503

环境设计

4年

艺术学

64

130405T

书法学

4年

艺术学

65

130205

舞蹈学

4年

艺术学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288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人(占比0.03%),硕士研究生3177人(占比13.89%),本科生18736人(占比81.89%),学历留学生830人(占比3.63%),预科生130人(占比0.57%)。



图1 全日制在校生分布情况

(四)本科招生及生源质量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生源范围广,生源结构合理,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22年,有53个本科专业面向30个省(区、市)招生,计划招生4505人,实际录取4504人,计划完成率为99.98%;实际报到4408人,报到率为97.87%。在云南省内有提前批次、一本批次、一本预科批次、二本及预科批次4个招生批次,其中,一本批次医学类招生专业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临床药学、药学、眼视光医学7个专业,录取最高分594分,最低分544分,最低分超云南省一本最低录取控制线29分;一本批次普通类招生专业有英语专业(文理兼招),录取情况良好;二本批次实行医学类和普通类两个院校代码分类投档的方式进行招生,医学类理工原始志愿录取最低分506分,最低分超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76分;医学类文史原始志愿录取最低分556分,最低分超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51分;普通类理工原始志愿录取最低分484分,最低分超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54分;普通类文史原始志愿录取最低分560分,最低分超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55分。在省外实行一本批次招生的有山西省医学类专业,其他省市均为二本批次招生。此外,首次招收台湾地区学生1名,实现港澳台招生零的突破;首次在云南省内增加一本批次预科,预科生源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情况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数量、素质和结构不断得到改善。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1604人,其中专任教师129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466人(占比36.0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065人(占比82.30%);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548人(占比42.35%);有“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100余人。2022-2023学年,学校定向培养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156人、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3人,选派境内外培训进修85人。

(二)本科开课情况

2022-2023学年,普通本科开课3194门,开课总门次6866门次,其中,教授承担本科课程门数770门(占比24.11%),教授承担本科课程门次数1398门次(占比20.36%),为本科生授课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84.47%。

(三)教学经费投入

2022年学校教育支出总额67,913.94万元,教学经费支出14,517.66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745.23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732.3元。教学经费的足额投入、适度增长,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教学政策的落实及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更好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教学仪器设备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学仪器设备投入,优化办学条件。年内申报采购项目 33项、金额 7100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3750 余万元。现有教学科研仪器2.63万多台(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86亿元;有教学用计算机 5289台,百名学生 24 台。

(五)教学实验用房

学校有下关、古城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2300 多亩,校舍面积 54.53 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 32.33 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96平方米;有多媒体及语音室220间共22000个座位,百名学生座位数达 100个;有 52 个校内注册实验室,校内实验实训面积 57481.72 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2.52平方米;有多个校内运动场馆,体育设施齐全、设备先进,能较好满足教学及师生锻炼需要。

(六)图书资源情况

学校加强图书馆建设,着力打造全新的学习、创新、交互和服务中心。2022-2023学年,完成下关校区老图书馆改造升级、古城校区图书信息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学校图书馆总面积增至3.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数5700个,研讨间35个;订购中外文纸本报刊500余种,订购和自建各类文献数据库29个;有电子图书3232373册,电子期刊52835册,学位论文6100000册,音视频202347小时;图书流通量31175册,电子资源访问量达13276847人次,电子资源下载量达3358732篇次。丰富的纸质图书、数字资源及RFID、自助借还系统等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为读者营造了温馨且多样化的阅读学习环境,较好地满足了师生查阅文献信息、拓展知识视野的需要,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七)信息资源情况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成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实现学校公共区域和楼宇的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全覆盖,有效服务现代化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建立移动网络与校园网络的互联互通,增强信息系统的覆盖能力,增加互联网出口带宽并开通了IPV6的应用,有效缓解带宽不足和地址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升网络承载能力,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及其服务质量;完成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使用同一套用户名和密码体系的功能,解决师生对不同业务系统设置多个用户名和密码的问题,也满足国家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完成主数据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确认标准数据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统一全校数据标准,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建成全校共享的云计算中心,有云资源存储385TB,CPU 780核,内存12T,为校属各单位提供370台虚拟服务器;完成一卡通升级改造,取消实体卡、启用虚拟卡(完美校园),为师生提供餐厅消费、门禁身份认证、图书馆借阅、智能水电、自助打印等功能与服务;优化智慧理大APP、微信企业公众号的微查询应用服务功能,教师可进行工资查询、图书借阅信息查询、科研成果查询、课表查询、成绩查询、校内电话查询等;推广网上办事大厅的应用,将线下申请、审批转为线上申请、审批,让信息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

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启用新正方教学管理系统,完善教学运行管理各模块功能,将教室申请、调课审批、课程替换、重补修、缓补考等业务调整为在线办理,使教学服务更加便捷和人性化;购买并推广使用外语智能测评与学习训练系统(含电脑+手机端),该系统是集高质量试题库、测试管理、题库自建和在线测评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测试云系统,可有效服务大学生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专业外语考试的学习、训练、测试等多元化需要;推广使用“雨课堂”专业版教学平台,为教师推进教学改革、建设一流课程等提供平台及数据支持,2022-2023学年,该平台的教师使用率达63%、学生覆盖率达98%,教师发布教学活动5142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365760人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大力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2022年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汉语言文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康复治疗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累计28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详见表2),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入选专业数位列全省第8。

表2 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序号

项目

入选时间

专业名称

所在学院

1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9

小学教育

教师教育学院

2

2021

泰语

外国语学院

3

2021

药学

药学院

4

2021

旅游管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

5

2022

汉语言文学

文学院

6

2022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院

7

2022

护理学

护理学院

8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9

经济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9

2019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院

10

2019

体育教育

体育科学学院

11

2019

汉语言文学

文学院

12

2019

生物科学

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13

201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程学院

14

2019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院

15

2019

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学院

16

2019

药学

药学院

17

2019

护理学

护理学院

18

2019

音乐学

艺术学院

19

2021

学前教育

教师教育学院

20

2021

汉语国际教育

文学院

21

2021

通信工程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22

2021

建筑学

工程学院

23

2021

绘画

艺术学院

24

2022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25

20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26

2022

生物医学工程

工程学院

27

2022

康复治疗学

护理学院

28

2022

卫生检验与检疫

公共卫生学院


年来,学校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多维度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促使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实行专业动态调整,筑牢专业建设底线,促使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二是通过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和“增A去D”行动,推动专业对标一流强化内涵建设、实现提质升等。在云南省第五轮专业综合评价中,学校新增B级专业1个(累计3个)、C级专业1个(累计41个),D级专业减少至4个,专业质量指数从2.93上升至3.17,在全省32所本科高校中排名第5。学校本科专业“增A去D”建设一次性通过省级论证和备案,3个专业(药学、小学教育、生物科学)获云南省“增A去D”计划一流专业建设支持,每年获1200万元(共3年)的高等教育引导性建设补助资金。三是以医学类、教师教育类专业认证为引领,促使专业建设标准化、国际化、上水平、追卓越。目前,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足球彩票认证并获六年有效期、本学年已完成其认证复评材料的提交工作;小学教育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学前教育、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3个专业接受了足球彩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实现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覆盖。

(二)课程建设

学校出台一流课程建设、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分类定级评价等办法,结合专业“增A去D”建设推进实施“一课程一方案”,多维度夯实课程质量建设,以一流课程支撑一流专业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22-2023学年,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累计31门课程入选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详见表3),有1门课程入选省级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5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表3 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一览表

序号

层次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团队成员  

(课程负责人排名第1)

1

国家级一流

药物分析

张海珠/温晓东/周萍/王燕/刘熙

2

国家级一流

基础泰语2

马丽亚/施美娇/赵雅萍/黄春堂/向晓燕

3

省级一流

外科护理学

汤珺/王艳书/李占琼/和晓凤/刘亮平

4

省级一流

微生物学

杨晓燕/苏鸿雁/佘容/罗宗龙/李云霞

5

省级一流

循环系统疾病学

李利华/尹雪艳/吕晋琳/苏娟

6

省级一流

药物分析

张海珠/温晓东/周萍/王燕/刘熙

7

省级一流

药理学

赖泳/沈磊/刘晓波/王莹/彭芳

8

省级一流

系统解剖学

张本斯/王勇/朱建华/杨新文/成家茂

序号

层次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团队成员  

(课程负责人排名第1)

9

省级一流

病理学

杨雯娟/徐国萍/自加吉/赵钐妤/黄全勇

10

省级一流

儿科护理学

张筱岚/严文静/杨淑娟

11

省级一流

生理学

周萍/秦燕/赵贝/胡亚荣/赵跃

12

省级一流

环境工程学

朱丹/李辕成/张英杰/杨璐

13

省级一流

播音学

马永春/杨慧芸/苗瑞/赵敏/张文娟

14

省级一流

生物化学

来明名/熊伟/陈贵元/周静华/帅红艳

15

省级一流

语言学概论

周锦国/马菁屿/张欣

16

省级一流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王彭德/黑韶敏/张朝元/李振鹏/宋明媚

17

省级一流

护理学基础技能

郭爱梅/赵桂凤/任天广/张士肖/赵媛

18

省级一流

金融学

廖望科/孙海军/焦莉莉/曹慧敏/张素蓉

19

省级一流

学前儿童游戏

孙亚娟/杨亮英/黄海燕/杨勤武

20

省级一流

基础泰语2

马丽亚/施美娇/赵雅萍/黄春堂/向晓燕

21

省级一流

组织学与胚胎学

何颖红/赵文珍/周玥/王慧杰/丁继超

22

省级一流

程序设计基础

赵榆琴/杨邓奇/羊海潮/李锟华

23

省级一流

临床技能学

李绍波/吴学东/杨林/路会侠/和艳红

24

省级一流

数据结构

张晓玲/董万归/曾新/苏鹏

25

省级一流

行走的课堂——“学生骨干宣讲法”为主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赵金元/张光映/谢莉勤/赵善庆/王万平

26

省级一流

省内艺术实践

肖振萍/黄正良/田威/李瑞梅/邵科

27

省级一流

医学微生物学

刘奇/吴利先/武有聪/郭乐/杨兴

28

省级一流

中国当代文学

纳张元/于昊燕/农为平/董晓霞

29

省级一流

写意花鸟

张云霁/田增光/邓蕾

30

省级一流

音乐教育导论与教学法1

段丽丽/赵全胜/柴磊/杨晓/周刚兵

31

省级一流

综合布线技术

罗桂兰/孙传宜/吴荣海/姚丽

学校加大课程建设投入,建成8门慕课并上线开课(详见表4),支持64门专业核心课程引入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智慧树等平台在线精品课程资源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推进线上优质课程选学,有8000余名学生通过在线教学平台选学通识教育选修课;购置“试题库建设和管理平台”和“中国医学教育题库”,建立583门课程的试题库,推动专业核心课程试题库建设,扩大专业核心课程实行教考分离的覆盖面。2022-2023学年,《宪法学》《儿科学》《现代通信原理》《经济学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体育心理学》《系统解剖学》《宏观经济学》等96门专业核心课程实施了教考分离。

表4 慕课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

负责人

课程网址链接

平 台

1

轻松学泰语——基础泰语入门

马丽亚

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02519#teachTeam

智慧树

2

园艺植物病理学

冯  源

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02517#teachTeam

智慧树

3

刑法学(总论)

邓  薇

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02518#teachTeam

智慧树

4

外科护理学

汤  珺

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02516#teachTeam

智慧树

5

《断层解剖学》

朱建华

www.xuetangx.com/course/Dali University1001ZW/7671994

学堂在线

6

《计算机网络》

杨邓奇

www.xuetangx.com/course/Dali University08091004764/7755291

学堂在线

7

《医学统计学》

张  态

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DaliUniversity10041005366/9875154

学堂在线

8

《师范生美工技能实训》

肖友兴

www.xuetangx.com/course/Dali University04011004765/7754112

学堂在线

(三)教材建设

学校成立校院两级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委员会,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和足球彩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精神,严格执行《大理大学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全面推动教材分级分类管理和审核工作,落实教材“凡编必审、凡选必审”要求,强化教材规划、编、审、用、督各环节的管理,提高教材建设与选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统一选用马工程教材,并要求各专业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的获奖教材、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确保教材选用的质量和水平;支持教师主编或参编高水平教材、校本教材,促使教师的教研科研成果向教材体系转变。2022-2023学年,有82门课程选用了马工程教材,马工程教材使用覆盖率达95.45%;出版高质量教材8部(详见表5)。

表5   教师出版教材一览表

序号

教材名称

主要作者(译者)

署名

出版单位

1

大学计算机基础

王建书

第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

董万归

第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幼儿园玩教具设计与制作

肖友兴

第一主编

西南大学出版社

4

高校篮球训练与教学实践

李春林、朱宗海、罗源凯

第一主编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

血液系统疾病学

秦燕

第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简明人体解剖学

成家茂

第一主编

郑州大学出版社

7

人体解剖学趣味学习与实训

成家茂

第一主编

郑州大学出版社

8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践-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STM32微控制器

赵恩铭

第一主编

汕头大学出版社

(四)组织建设

学校遵照《大理大学院系教学管理规程》和《大理大学教研室工作规程》,结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要求,定期对校属学院推进教学系、教研室(含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督促基层教学组织履职尽责、加强建设;鼓励和支持各校属单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探索建设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一批理念先进、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虚拟教研室,锻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培育一批高水平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为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在“滇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负责人:赵金元教授)获得省级立项的基础上,“西部边疆高校非通用语种教师教学发展研究虚拟教研室”(负责人:马丽亚副教授)入选足球彩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截至目前,“滇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是云南省唯一立项建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类虚拟教研室,“西部边疆高校非通用语种教师教学发展研究虚拟教研室”是足球彩票在西南地区高校唯一立项建设的非通用语种类教师教学与研究协同发展虚拟教研室,上述两个虚拟教研室的立项建设为足球彩票乃至云南高校探索推进“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五)教师发展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来抓,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依托教师发展中心,以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为抓手,组织开展系列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与活动,实现了教师培养与培训、教学竞赛、教学沙龙、名师讲坛、教学改革与研究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稳步提升与发展。2022-2023学年,组织实施第22期、23期“助教岗位”项目,22名教师通过考核;开展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工作,132名教师通过测评;组织名师讲坛和教学沙龙12期,组织开展“一流课程建设”“一流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教师2300人次;举办第七届教学反思征文比赛,表彰优秀征文54篇;举办第二十二届教学竞赛暨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96名教师获校级表彰奖励;遴选教师(团队)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4项;组织开展2022年“兴滇英才计划”教学名师专项遴选工作,2人入选;组织汇编出版《大理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年)。通过系统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切实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意识,激发了教师教学教研的热情,浓厚了教学氛围,改善了教学作风,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水平,凝练了优秀教学文化,进一步巩固了教学中心地位,为提高一流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六)教学改革

学校依据《大理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持续推动教育教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2022-2023学年,重点围绕大学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混合式教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四新”建设等推进教学改革。一是从2022级开始,全面实行大学外语分级教学,组建大学英语A级班11个、B级班50个、C级班25个,日语班2个,促进因材施教,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二是研究出台《大理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系统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组织了面向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面向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申报、思政教育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申报等,汇编出版了《大理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指导学院和教师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建设,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面提高课程育人成效。三是在加强慕课建设的基础上,学校投入约55万元支持64门专业核心课程引入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智慧树等平台在线精品课程资源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范式朝更加符合数字化教育时代的大学生学习需求转变。四是出台《大理大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支持教师跨校、跨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多学科思维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的交叉学科课程建设,强化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前,首批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正在评审中,学校将按A类团队40万元、B类团队20万元给予入选团队建设经费支持。五是在组织开展省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申报,组织开展第八期、第九期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与评审的同时,专门组织校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与评审,学年内有10个项目入选云南省本科教学成果立项培育项目,3个项目入选云南省课程思政教改项目,4个项目入选云南省计算机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1个项目(文学院“自媒体运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入选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247个项目获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32个项目获校级思想政治教育云理论与实践项目立项,10个项目获校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学校给予经费支持教师推进“四新”建设及各类教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谋发展、在教学建设中求质量、在教学质量提升中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七)实践教学

学校加大实验和实习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持续促进实验室、实训室向本科生开放,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严格执行实习教学质量标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巡查和督导、毕业论文抽检等,促进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提高。2022-2023学年,生均本科实验经费提高到732.3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提高至672.79元;新增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7个,累计建设实践教学基地335个,其中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有93个;夯实附属医院联盟建设,组织召开第七届附属医院联盟年会暨2023年医学类专业实习教学管理工作研讨会,与25家“国门医院”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就业育人基地合作协议,以建设“大理大学-合作医院科研中心”为主要目标,在联合开展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寻求突破;组织开展2023届毕业论文全覆盖查重,组织2次校内毕业设计(论文)抽检,按期完成202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国家抽检工作;组织开展2023届实习工作,完成2022-2023学年优秀实习生及指导教师的评选表彰;组织完成8个医学生校外教学班的选派,促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持续开展实习支教帮扶工作,选送25名学生赴怒江州、83名学生赴迪庆州开展实习支教;强化学科竞赛的指导和支持,支持学生参赛费约12万元、奖励学生高级别学科竞赛获奖团队约20万元,强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八)双创教育

学校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贯彻落实《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构建“五保障、三平台、二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着力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双创”教育的质量与水平。2022-2023学年,开设覆盖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创业基础KAB》《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以及《商业谈判》《创新思维》《新企业创立》等30门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培训、讲座、论坛、沙龙等活动,覆盖学生90%以上;组织省、州级各类“双创”赛事5项,参赛项目数4298项,参与学生17011人次,其中“互联网+”大赛参赛学生数居全省首位、学校获省级优秀组织奖。学生累计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特等奖1项、金奖5项、银奖14项、铜奖35项、单项奖2项;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收98项,新增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36项,省级立项84项,校级立项27项。

(九)平台建设

学校加强实验室、实训室以及各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场所378个(含专业实验室264个,基础实验室65个,实习场所6个,实训场所35个,其他8个),建成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模拟实训中心),1个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大理大学工程实训中心、旅游管理专业群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和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开展实验课教学、推进智能+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及区域民族资源,申报获批1个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并在校内建成极具特色及较大辐射影响力的“四大馆”——生物科学馆、民族艺术馆、医学科学馆和大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其中生物科学馆入选“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繁育(大理)中心科普宣教基地”“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大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入选“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上述这些场馆的讲解员多为学生。上述两个国家级基地及校内“四大馆”的建成,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学校贯彻落实《大理大学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精神,制定出台《大理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支持各学院深入推进多样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在加强附属医院联盟建设、教师教育“UGS”共同体建设、农学与生物学“政行企校合作办学联盟”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医教协同、科教融汇,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质量。2022-2023年,“云南医药创新与大健康现代产业学院”入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推进医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专业培养能力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结合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任务驱动、分类推进、示范引领、持续改进的原则,通过典型引路法、项目工作法、任务驱动法,全面推进专业建设问题的整治整改、贯彻落实专业“增A去D”建设行动计划,夯实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培养能力,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一)做好顶层设计

结合实际,认真做好专业建设规划,统筹做好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一是研制《大理大学本科专业增A去D建设方案(2023-2025年)》,明确未来三年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原则、建设任务、建设举措、保障措施和预期成效等,有组织地推进专业“增A去D”建设。目前,《大理大学本科专业增A去D建设方案(2023-2025年)》已通过省厅论证、完成备案工作,为学校未来三年有组织地推进专业“增A去D”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制度保障。二是制定实施《大理大学党委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2023年专业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以一流党建为引领,大力实施一流人才培养五大工程——“培根铸魂工程”“专业提质工程”“课程改革工程”“教学名师工程”“质量文化工程”,加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师、一流教材和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建设,着力构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该《方案》明确了学校2023年专业建设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含清单)、保障措施等,是学校2023年专业建设的重要行动纲领。三是根据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要求,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组织开展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配套教学大纲、教案的制定,全面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毕业要求、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为后续开展“三个达成度”评价提供依据,进而通过达成度评价结果反馈促进专业持续改进和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适应度。

(二)实行特区政策

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高等学校开展教师互聘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厅五部门联合印发《支持州市高校引才留才9条措施》等上级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研究确定的“增A拓B”专业建设需求及目标任务,在人事聘任、职称晋升、绩效分配、教师评价、课程评价等方面出台“特区政策”,为试点专业提供政策支持,着力推行以下建设举措:建设卓越班、由校领导担任班主任;聘请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为专业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遴选最优秀的教学团队承担思政、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教学,将学生考研升学率、学科竞赛获奖率、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与教师的职称晋升、绩效分配挂钩;实现专业导师全覆盖,指导学生从一年级起进课题、进团队、进实验室,强化科教融汇、专创融合、教研相长;推进教考分离,实现公共课统考、专业核心课联考全覆盖;加强合作交流,促使校际和国际交流学生占比争取达1/3以上。

(三)落实一专一策

一是指导“增A拓B”专业、“稳C去D”专业、以及其他新办专业树牢标杆意识,选好对标院校,聚焦课程、师资、教材、测试、就业五个维度,学习先进理念、思路及方法,精准分析问题与差距,将问题与差距细化为任务,把任务转化为项目,制定各专业的建设方案,明晰建设目标、细化建设任务、明确责任人、时间表和路线图,狠抓推进落实,确保件件任务有清单、样样事情有着落,在补齐短板、凝练特色、强化优势上下足功夫。二是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学分制综合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上下功夫,推动专业建设观念、模式、行为的大转变,促使专业与教学管理组织的扁平化发展,提高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效能,从而使自上而下的外部砥砺与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专业建设合力,推动“一专业一方案”“一课程一方案”建设举措得以落实见效。

(四)强化协同建设

一是多元合作、协同共建。把握好足球彩票援建滇西的机遇,深化与足球彩票对口支援(帮扶)高校的合作,争取与更多“双一流”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厅州共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新机制,深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由专业层面办专业向多元主体办专业的转变,增强专业共建合力。二是分类指导、协同推进。学校将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作为专业规划、建设、调整的重要依据,指导学院加强各专业的课程、教师、教材、测试、就业和特色项目建设,同时根据“增A去D”建设计划,把“增A拓B”和“稳C去D”专业分为计划内认证、不认证两大类,要求所有计划内认证专业均按照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进行全面建设,再根据拟建目标等级(A级、B级、C级)进行对标建设,促使专业提质晋级。

(五)完善评价机制

一是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强调质量优先、兼顾效率的教学科研评价,引导不同类型教师合理定位、培植优势、凝练特色、提高水平,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二是开展课程分类定级评价,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定级评价全覆盖,对评定为A级、B级的课程分别给予100分和60分的教学建设工作量,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研究、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三是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开展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遴选及建设,提高教学绩效占比,提高教学工作及成效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评优评奖中的分量,多渠道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六)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引培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实施“梧桐树工程”,突出“高精尖”导向,千方百计引进和培育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促使教师数量稳步增长、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争取近年内专任教师的博士占比达45%以上。修订完善《大理大学外籍专家及外籍教师聘用管理办法》,研究出台《大理大学教师临聘、短聘、准聘、互聘管理办法(试行)》,系统完善教师临聘、短聘、准聘、互聘机制,加强专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为一流课程建设提供一流师资供给。二是教研并行,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实施教学名师引领计划、教学团队支持计划、学科团队支持计划,强化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实验教师、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研修、培训、竞赛相结合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三是德能并重,强化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加强教师聘期管理、岗位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实施教师评价改革,持续推进岗位履职考核和绩效分配改革,充分发挥绩效考核评价在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充分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七)建设质量文化

一是完善质量标准建设。对照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求,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专业质量标准和各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好校领导、教学督导、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作业和实验报告布置及批改、毕业设计(论文)等的教学督导,强化反馈应用,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升”质量闭环,促使追求卓越成为教师教学的行动自觉。二是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完成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的换届选聘工作,发挥教学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价、指导功能,开展督教、督学、督管及调研工作,优化工作机制,创新督导方式,扩大督导辐射面,切实发挥督导在教学质量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完善校内评估制度。建立本科专业建设状态数据库,及时掌握专业建设和发展状态,规范专业建设、实施校内评估。定期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就业质量报告,推动质量保障由制度规制向文化自觉转变,形成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大学质量文化。四是加强教学文化建设。探索建立教学“质量文化月”制度,组织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系列活动,主动申请承办全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及质量文化建设优秀案例交流会,扩大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八)加大经费投入

一是根据“增A去D”专业、新专业等建设的要点、痛点、难点拟定建设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实施路径和责任主体,加大经费投入和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建设内容落地见效。二是持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经费投入,大幅提高专业建设经费、课程建设经费的占比,全面提高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着重加强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实验实训室、标准化考场、外语智能测评与训练系统等的统筹建设,为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及一流人才培养提供必要保障。三是积极筹措资金,改造升级下关校区老图书馆,建成古城校区图书信息中心、下关校区科技孵化大楼并投入使用,全面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实验实训场所及条件。四是加强对学生考研升学、四六级考试通过、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学科竞赛获奖等的表彰与奖励,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求卓越。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中心工作,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从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措施保障等方面入手,为推进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学校出台《大理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大理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大理大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等文件,修订《大理大学章程》《大理大学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强化对本科教育教学中取得重要成果的教师及教学团队的奖励。学校明确规定,党委书记、校长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由一名副校长分管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党政领导始终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列入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对其进行整体设计与谋划,在研究决定本科教学发展与改革重大问题和解决方案的顶层设计中,始终将教学工作及教学质量提升作为核心任务。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不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始终把本科教育教学摆在首位。学校的经费投入、人才引进、资源分配等各方面均优先保障本科教育教学,在年度财务预算编制中向本科教学经费倾斜、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经费足额到位,在教师评价制度中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在绩效分配中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评优评奖中同等条件下一线教师优先,在职称评审中将教学效果与成果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全面确保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学校贯彻执行校领导联系学院制度、校领导听课制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度,不定期开展校领导领题调研或专题调研,校领导能及时了解院系建设及运行情况、掌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研究分析并着力解决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持续优化本科教育教学的决策与治理。

(二)夯实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制定了系统、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并从运行机制、条件保障上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的有效落实。学校制定了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并指导各专业建立专业质量标准,严格规范专业建设、课程考核、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考试等,确保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标准、可评价。学校制定了涵盖教学计划及执行、专业建设、专业认证、专业评估、课程建设、课程评价、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与研究、本科教学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学籍管理、教学信息化等方面的10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规范本科教学工作的全流程、各环节,使每一项教学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例如:通过制定实施教师教学工作、课程负责人制度、主讲教师管理、兼职教师聘任、教学任务书管理、临时调课管理、学生选课管理、课外学分认证、学籍管理、学生违纪处理、教师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等规章制度,全面规范了师生的教学行为,为高标准、严要求贯彻落实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完善质量保障指挥系统

学校构建了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组织,其中,校级质量保障组织由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团、教代会,以及教务处、教育评估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构成;学院质量保障组织主要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教学工作委员会、院级教学督导组、教学办、教学系、教研室等构成。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组织通过执行以下制度,确保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一是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及教代会决策议事制度。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及教代会是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运行的指挥和决策机构,对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大教学投入、绩效分配、经费预算、重大教学事故处理等进行审定。二是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制度。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运行咨询和审议机构,对培养方案、教学运行和管理、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新专业申报等事项进行审议,并为教学工作提供咨询及指导服务。三是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教务处定期组织召开全校性教学工作会议和专题教学工作会议,对教学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明确各教学单位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并对教学事项进行通报。四是检查评估制度。学校通过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机构或组建专门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收集教学信息,及时处理教学问题,确保教学正常运行、持续改进。五是学生违纪处理会议制度。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处、教务处等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学生违纪处理等事宜。六是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会议制度。学校不定期组织教务处、人事处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教师教学事故处理事宜。

(四)强化教学质量常态监控

学校构建了“五评、五查、五建设”为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图2),形成了“校院联动、内外结合、协同推进”的质量监控模式,强化“评价—反馈—改进—提升”质量闭环管理和质量文化建设,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应用,有效推动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实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全面开展“五评”

评教:一是领导评教:要求学校党政领导,各部门、学院管理干部深入课堂一线听课,了解和掌握教学实际情况。2022-2023学年,校级领导、学院或部门领导干部累计完成听课1169学时。二是督导评教:规定每位校级教学督导每学期至少完成20学时的听评课,并通过听评课、教学检查、召开师生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教学工作各环节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2022-2023学年,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累计听课2062学时。三是同行评教:要求教学系、教研室组织开展教师公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及时了解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新手型教师的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四是学生评教:要求学生开展网络评教、课堂评教等,及时将学生评教结果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和教师,帮助教师查摆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持续改进教学。2022-2023学年,学生参与评教工作达到 639954人次,覆盖课程5162门次,有效帮助教师反思和提升教学质量。

评学:学校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制定测评指标体系,学院结合实际和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对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对学生集体与个人评先、评优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发挥了教育评价的引导功能、育人功能。

评课程:学校制《大理大学课程分类定级考评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按照“先点后面、分类递进,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逐步推进课程分类定级评价。学年内完成了两个批次的本科课程定级评价,其中,上半年对76门次核心课程进行定级评价,评定B级课程19、C级课程56门、D级课程1门;下半年对2234门开课课程进行全覆盖定级评价,评定A级课程7门、B级课程62门、C级课程2143门、列入D级监测范围课程22门。

评专业:学校将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作为专业规划、建设、调整的重要依据,指导学院研制各专业“增A去D”建设方案,有组织地加强各专业的课程、教师、教材、测试、就业和特色项目建设,促使专业提质晋级。2022-2023学年,组织48个专业参加云南省第五批专业综合评价,有3个专业获评为B级,41个专业获评为C级,专业质量指数上升到3.17(上限为4.00),位列全省高校第5、地州院校第1。

评学院:学校根据《大理大学校属学院教学工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组织专家及职能部门对各学院的教学工作及实绩进行量化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进行公布,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学院予以表彰奖励,激励各学院持续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图2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2.认真落实“五查”

期初检查:开学前,教务处组织相关部门检查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和计算机房等教学设施的准备情况;开课第一周,教育评估中心组织校领导、教学督导、教务处、学生处及学院相关人员检查学生、教师教学准备情况和上课到位情况。

期中检查:学期中,学校和学院分别通过组织专家、领导、同行随堂听课,组织学生评教等方式检查教学运行情况,及时反馈检查情况,指导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相关部门优化教学管理。

期末检查:主要是开展考试试卷及考试工作检查,要求课程负责人、课程所属教学系(室)主任、主管教学副院长及教学督导对考试试卷进行审核检查,组织校领导、校级教学督导、教务处、学生处及各学院负责人进行考场巡视检查。

专项检查:根据教学管理及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定期组织开展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毕业设计(论文)、试卷、形成性评价、院级教学督导工作、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专项检查。2022-2023学年,组织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教学规范检查、围绕审核评估重点环节的两次教学专项检查、2023届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抽检以及第五附属医院(保山市人民医院)教学专项检查,有效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考试、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校外班教学等工作的持续改进。

日常检查:主要是课程教学纪律和教学状态检查。由教育评估中心、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领导,校级教学督导及学院相关人员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对师生到位情况及教学状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促进学生准时到课率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纪律不断加强。

3.推动实施“五建设”

质量标准建设:制定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及各专业质量标准,并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际,及时调整优化质量标准。

教风学风建设:出台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师德专题教育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加强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建设,培植务实精进、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专业建设:以专业认证、专业综合评价、专业“增A去D”建设及成效评价、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杠杆,以制定实施各专业“增A去D”建设方案为纲领,对照国际国内一流坐标系,大力实施“培根铸魂”“专业提质”“课程改革”“教学名师”“质量文化”五大工程,全面加强各专业的课程、教师、教材、测试、就业和特色项目建设,不断夯实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建设:成立课程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制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课程分类定级考评办法及实施细则,修订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指导各学院基于专业“增A去D”建设方案推进实施“一课程一方案”,从组织机构、政策制度、经费投入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和促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梧桐树工程”,突出“高精尖”导向,千方百计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促使教师数量结构不断优化;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通过项目引导的方式,常态化组织开展教学竞赛、教师培养与培训、名师讲坛与教学沙龙、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活动,搭建同侪互助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全面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发展。

(五)系统推进专业评估认证

校内评估:学校制定实施《本科专业建设评估办法》,原则上每四年组织开展一轮校内专业评估,要求新建专业在有第二届毕业生后开始接受评估。截至目前,已完成两轮共46个专业的校内评估。通过常态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形成“评估→整改→提升→再评估”的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机制,促使专业建设有章可循、有准可依,增强专业建设的制度化、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使专业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

专业认证:学校出台《加强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2022-2025年专业认证规划,以国家相关专业认证办法和认证标准为指南,深入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指导各专业对标对表梳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短板,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与培养质量。2022-2023学年,小学教育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体育教育3个师范类专业完成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实现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覆盖;完成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整改、综合报告的撰写及相关支撑材料的上报,接受认证专家对其认证有效期(六年)满审核。

专业综合评价:云南省自2019年起组织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目前已完成五轮专业综合评价。学校高度重视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将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作为专业规划、建设、调整的重要依据,要求各专业对照专业综合评价的指标要求,有组织地加强课程、教师、教材、测试、就业和特色项目建设,稳步提质晋级。2022-2023学年,根据云南省第五轮专业综合评价结果,学校B级专业增加至3个(药学、临床药学、临床医学),C级专业增加至41个,D级专业下降为4个,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上升至59.72%(全省第5)、六级通过率上升至15.25%(全省第4)、考研升学率上升至18.59%(全省第4),专业质量指数上升至3.17(全省第5),专业建设质量与水平显著提高,为推进专业“增A去D”三年行动计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六)有序推进新一轮审核评估

学校印发《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方案》,组织召开审核评估动员大会、专题推进会,组织各校属单位制定审核评估工作方案,研判审核评估指标短板、弱项,全面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评估工作方针,推动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建设教育评估中心部门网站,给各校属单位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2021-2025)工作指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2021-2025)精要导读》《大理大学审核评估工作知识手册(一)》等,推进审核评估知识学习及工作宣传。组织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参加“云南省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启动培训会”“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培训会”“数字化赋能教学督导、教育评价和质量保障的改革创新专题研讨会”“聚焦聚力质量提升 扎实推进审核评估专题培训”“2023年度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填报及分析应用培训”等多主题培训,组织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外出考察学习,强化审核评估知识、理念、方法的全员培训与学习贯彻。组织开展两个批次7个项目的教学专项检查,加强对“课堂和实践教学”“考试组织、试卷及成绩管理”“学生学习评价”“毕业设计(论文)”“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院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审核评估重点环节建设的督导。下发《关于推进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单位对标对表、查找差距,抓住重点、强化建设,推进审核评估阶段任务的落细落实、落地见效。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学校通过学生评教、教学满意度调查以及教学信息反馈等途径,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况,把握学生的学习满意度,明确教学工作的改进方向。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学生评价课程272门次、涉及教师263人,被评课程最高分为99.55分,最低分为85.27分,平均分为94.64分;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评价课程2656门次、涉及教师634人,被评课程最高分为99.74分,最低分为82.32分,平均分为94.47分。2022-2023学年第三学期,学生评价课程2234门次、涉及教师741人,被评课程最高分为99.00分,最低分为75.76分,平均分为93.27分。通过上述学生评教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评教均分在90分以上,总体上对教师课程教学效果认可度较高。

此外,从校院两级组织开展的学生座谈、学生学习满意度问卷调查以及第三方跟踪调查反馈信息可见,学生学习满意度总体较高(评分均在90分以上),学生总体上认为,学校大部分教师关爱学生、潜心育人、教学质量好;大部分学生对专业有兴趣、学习刻苦、乐观向上,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活动及学科竞赛,对学校有较的归属感、较高的认同感。

(二)应届毕业生毕业情况

2023届本科毕业生4237名,其中,顺利毕业4083名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为96.37%获得学士学位人数为4031,学位授予为98.73%。

(三)就业综合分析

1.基本情况:2023届本科毕业生4237人,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0.04%,本科生升学率为31.59%(含考研升学、出国留学、第二学士学位),其中考研升学率15.78%,比2022年增加0.96个百分点。

2.就业情况:

(1)2022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度为80%,比全国高校2022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度(74%)高6个百分点。

(2)就业满意度:2022届本科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69.3%,低于全国(77%)水平。

(3)离职率:2022届本科毕业生的离职率为22.3%,低于全国(23%)0.7个百分点。

(4)就业区域流向: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省内就业毕业生达66.0%,外省就业和出国就业34%;其中外省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为:广东省(4.50%)、四川省(3.50%)和浙江省(3.50%)。

5)就业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为35.20%,“教育”为20.80%,“政府及公共管理”为7.1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5.8%。

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97.14%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为41.0%。

七、特色发展

(一)深化学分制改革,促进一流本科建设

学校根据云南省推进学分制改革工作要求,制定《大理大学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建设学生中心、课程中心和教师中心为重要抓手,系统推进学分制综合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

1.深化学习,激发学分制改革动力。学校党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深化学分制改革工作,并组织召开“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动员大会”“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一流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等全校性会议,组织全校教学管理人员参加省厅召开的“云南省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推进会”,让全体教职员工学习领会深化学分制改革的内容、任务和要求,认识学分制综合改革对学校推进“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开展“一流人才”培养、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形成“以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为抓手,系统促进学校内涵建设与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校共识,从而充分激发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的内生动力,引领学分制改革工作按期推进、取得实效。

2.健全制度,强化学分制改革保障。根据云南省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推进会议精神,结合《大理大学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制定或修订了《大理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实施办法》《大理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选课管理办法》《大理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大理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大理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修读辅修专业学位管理办法》《大理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大理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大理大学课程分类定级考评办法(试行)》《大理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准入与退出实施办法(试行)》《大理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办法》《大理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培养实施办法(试行)》《大理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指导性意见(试行)》《大理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大理大学机构及岗位设置方案》《大理大学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试行)》《大理大学岗位履职考核办法(试行)》《大理大学外籍专家及外籍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大理大学教师临聘、短聘、准聘、互聘管理办法(试行)》《大理大学专职辅导员岗位津贴发放办法(试行)》等19个学分制改革配套文件,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结合学分制综合改革要求,组织开展了2022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配套教学大纲、教案的编制,为全面贯彻落实OBE教育理念、推进完全学分制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行动指南。

3.建立中心,夯实学分制改革抓手。学校结合机构调整和新一轮干部换届工作,将学生中心、课程中心和教师中心“三中心”纳入学校党政机构及教辅部门设置方案,明确机构设置、干部职数、人员编制和职责分工等,依托“三中心”推进学分制改革走深走实。

(1)学生中心:优化学生管理服务,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中心成立后,推进在线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含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全面优化学生事务办理流程及效率,全面加强学生从入学前到毕业后的全流程学业指导与服务。与此同时,遵循OBE教育理念,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联动机制,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着力完善“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学生发展协同机制,多主体全方位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例如:以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抓手,构建课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培养提升学生素质修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充分利用社团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国内国际交流等载体,建立以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担当、实践实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工作成长履历、文体素质拓展、技能培训认证和其他八个模块的“第二课堂项目”,以多元支持体系构建学生多元发展路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与素质提升。此外,结合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部署要求,不断强化精准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开展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实习实践中引导毕业生把实现自身价值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准确掌握毕业生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加强困难群体帮扶;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机结合,组织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努力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人才。结合学生考研升学的诉求,学校强化激励与部门联动,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全面加强学生考研指导与服务。近年来,学生的考研录取率、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学科竞赛获奖率均逐年上升。2023年,全校本科生升学率达31.59%(含考研升学、出国留学、第二学士学位);新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 36项、省级立项84项;“三创赛”和“学创杯”两项创新创业赛事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三创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学创杯”进入国家总决赛,双创竞赛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级55项。

(2)课程中心:开展课程定级评价,夯实一流课程建设基础。课程中心成立以来,协同教务处制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课程分类定级考评办法及实施细则、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办法,修订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指导各学院基于专业“增A去D”建设方案推进实施“一课程一方案”,从组织机构、政策制度、经费投入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和促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现已组织完成四批本科专业课程的分类定级评价,累计评定A级课程7门,B级课程106门,C级课程2238门,兑现A、B级课程建设绩效5050分、约33.3万元,目前第五批课程分类定级评价工作正在进行中,基本实现了专业课程分类定级评价的全覆盖,较好助力教学团队建成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9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此外,课程中心结合课程建设中的师生反馈,协同教育评估中心组织修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执行“月底反馈、月初提醒”制度;完善教学督导例会制度,加强教学督导培训,提高教学督导水平;组织团队研发“大理大学本科专业状态数据库”“大理大学课程建设状态数据库”,前者正在测试中、预期2024年可以全面投入使用;采购教学质量保障平台,目前正在推广使用听课评课等功能,为多元主体听课评课并获取相关数据提供了便利;组织开展教学常规检查、专项检查和督导,组织教学信息员聘任与培训,组织学生评教,累计完成1845名教师,4453门次本科课程的评教工作,通过检查和评教数据的及时反馈,帮助教师有针对性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管理维护并推广使用“雨课堂(专业版)”教学平台,为教师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申报一流课程等提供平台及数据支持。2022-2023学年,“雨课堂(专业版)”的教师使用率达63%,学生覆盖率达98%,教师发布教学活动5142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365760人次。

(3)教师中心:实施能力提升计划,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教师中心成立以来,协同人事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完善教师临聘、短聘、准聘、互聘机制,推进优质教师资源库建设,促使教师队伍数量结构不断优化,为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及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师资供给;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职称评审、年度考核、评优评奖、人才申报、项目评审、绩效分配等,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着力打造一支道、学、技、艺、仁“五术”并举的“金师”队伍。大力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通过项目引导的方式,系统组织开展新进教师培训(1期/年)、“助教岗位”培养(2期/年)、青年教师导师制(1期/年)、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1批/三年)、教学竞赛(1-2届/年)、教师职后培训(不定期)、教学管理人员培训(1-2期/年)、兼职教师培训(不定期)、教学沙龙(5期/年)、名师讲坛(10-12期/年)、教师发展专项课题研究(1批/两年)、教学名师评选(1批/三-四年)、优秀教学团队建设(1批/三-四年)等活动,实现教学竞赛、教师培养与培训、名师讲坛与教学沙龙、教学改革与研究等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搭建了从新入职教师、到骨干教师、到教学名师的成长立交桥,以及同侪互助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全面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提供重要保障。截至目前,教师发展中心助力教师或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立项1项、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立项1项,建成“课程与教学论”等5个省级教学团队,“教育学教师团队”等2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及5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以上表彰奖励,含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优秀奖7项,学校也获评省级优秀组织奖。

(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育人成效

学校根据国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制定《大理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坚持实事求是、创新思维、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遵照“学校统筹、全员参与,抓住重点、有机融合,突出优势、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以教师培训为先导,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学习。学校依托足球彩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等平台,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医学人文教育等专题培训,组织面向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直播培训,支持青年教师参加面向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切实把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含兼职教师在岗培训)、助教岗位培养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专题培训中,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据统计,累计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含线上、线下培训)的专职兼职教师达2500多人次,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2.以教学竞赛为引擎,促进课程思政范式应用。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征文比赛等,从而以赛促训、以赛促研、以赛促教,助力广大教师学习贯彻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方式、方法和路径等,着力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能力。2022-2023学年,学校举办第七届课程思政专题教学反思征文比赛,表彰优秀征文54篇;举办第二十二届教学竞赛暨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有96名教师获校级表彰奖励;遴选教师(团队)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4项;

3.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使课程思政举措落实。学校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团队建设,促进课程思政理念与举措的有效落实。截至目前,学校培育建设的两个教师团队——“基础医学党员先锋教师团队”“教育学教师团队”入选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先后两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建设项目的评选中,学校有5门课程(团队)获省级立项建设,36名教师进入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培育名单,为学校进一步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示范课堂奠定了重要基础、提供了示范引领。

4.以多元协同为机制,确保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学校建立多元协同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促使所有教学主体自觉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各类课程的育人成效,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有效达成。例如:学校成立并持续加强附属医院联盟建设,定期组织联盟年会,依托“联盟”开展兼职教师课程思政培训、核心课程建设、学生临床技能培养与训练、见习实习等工作,全面深化医教研协同育人,促进医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与提升;在最近举办的三届“联盟”年会中均开设课程思政专题报告,有力促进课程思政理念在联盟各医院的推广应用。

5.以中心建设为平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学校加入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联盟,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主任由马学科专家担任,委员由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处、人事处、课程中心、学生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负责人构成,中心下设办公室(与教师发展中心办公室合署)和专家委员会(聘期为四年)。目前,中心已基本完成人员和物资配备,按计划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深入,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建设,建成省级和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三)实施“增AD”计划,促使专业提质晋级

学校贯彻落实《云南教育现代化2035》《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精神及要求,制定《大理大学本科专业“增A去D”建设方案》,明确未来三年专业“增A去D”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原则、建设任务、建设举措、保障措施和预期成效等,遵循需求导向、任务驱动、分类推进、示范引领、持续改进的工作原则,运用典型引路法、项目工作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举措,加快推进专业“增A去D”行动,旨在促使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及服务云南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专业发展主要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云南省第一方阵。

2022-2023学年,学校通过落实“实行特区政策、落实一专一策、强化协同建设、加强师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调研指导、狠抓五率提升、鼓励先行先试、强化跟踪问效”等“增A去D”建设举措,实施一流人才培养五大工程——“培根铸魂工程”“专业提质工程”“课程改革工程”“教学名师工程”“质量文化工程”,强化组织、经费、制度、资源等保障措施,有力推进专业“增A去D”建设,取得较好实效。一是《大理大学本科专业“增A去D”建设方案(2023-2025年)》和三个“增A拓B”专业(小学教育、药学、生物科学)的“一流专业建设方案通过省厅论证和备案,每年获1200万元(共3年)的高等教育引导性建设补助资金,进一步强化专业“增A去D”建设的政策及经费保障。二是制定实施《大理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支持各学院深入推进多样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在加强附属医院联盟建设、教师教育“UGS”共同体建设、农学与生物学“政行企校合作办学联盟”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医教协同、科教融汇,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质量。2023年申报的“云南医药创新与大健康现代产业学院”入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获500万元的高等教育引导性建设补助资金,为推进医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完成第五轮专业综合评价,新增B级专业1个(累计3个)、C级专业1个(累计41个),D级专业减少至4个,本科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上升至59.72%(全省第5)、六级通过率上升至15.25%(全省第4)、考研升学率上升至18.59%(全省第4),专业质量指数从2.93上升至3.17,在全省32所本科高校中排名第5、进入云南省第一方阵,专业建设质量与水平显著提高。四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要求,结合专业综合评价结果及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学校对布点多、排名靠后、生源不佳、师资不足、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停招和撤销,2023年申报停招和撤销专业9个,增加智能医学工程、储能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专业招生,有序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着力打造医药类、教师教育类、工程信息类三大优势特色专业群,培植现代服务类专业群,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增强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为云南省12个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八、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主要方面

(一)科研反哺本科教学亟待加强

教师把科技前沿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研究的意识不强,专职科研人员参与指导学生创新性实验不够,科研平台和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程度较低,本科生进课题、进科研团队、进实验室的比例较小。如何有效引导教师将教研教改、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最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科研资源为本科生搭建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全面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培养?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校属学院需共同研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多元主体积极推进科研反哺本科教学。

(二)教学及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学校教学管理数据尚未打破信息壁垒,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不够,服务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教学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研究、分析、应用教学管理相关数据,以数字化赋能现代大学教学治理水平提升的意识、能力及水平还有待提高。学校需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整合信息系统,打造数据共享平台,形成整体联动的信息化应用环境;要加强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培训与培养,帮助其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及管理的变革和创新,顺应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发展需要。

(三)加快推进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学校应指导各学院及专业对照《国标》、“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四新”建设及各类专业认证标准,加快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明晰毕业要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支撑关系矩阵,打造核心通识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推动通识教育、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大类培养与差异化发展协同联动,支持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路径,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素质结构培养要求,全面强化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



                                                   大理大学

                                               2023年11月28日